据调查发现,近期过敏性鼻炎、结膜炎患者激增40%,但近三成患者误将过敏症状当作感冒自行用药,导致病情延误。青岛新万增养老院专家提醒,春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季,学会辨别过敏与感冒的差异,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
一、症状“撞脸”本质不同,三招快速鉴别*
过敏性鼻炎与感冒虽都有打喷嚏、流涕等症状,但存在显著差异。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通常呈现“闪电式”连环喷嚏,鼻涕清稀如水,伴随眼鼻奇痒,且症状持续超过两周;而普通感冒多伴有咽喉肿痛、肌肉酸痛或发热,鼻涕会逐渐变稠。青岛新万增养老院专家指出:“若晨起或接触花粉后症状加重,夜间进入室内缓解,90%可能是过敏反应。”
二、花粉柳絮非唯一元凶,四大过敏原藏身春日
除肉眼可见的杨柳絮外,春季过敏原更具隐蔽性。植物花粉(如柏树、梧桐)、尘螨(随暖气停供后湿度上升而滋生)、霉菌孢子(潜伏在空调滤网中)及紫外线(春季中波紫外线强度骤增30%)共同构成过敏“四重奏”。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人群食用芹菜、芒果等光敏性食物后晒太阳,可能诱发日光性皮炎,形成“内外双杀”的过敏反应。
三、预防胜于治疗,环境控制是关键
青岛新万增养老院指出,降低过敏风险需构建三维防护体系:户外活动时佩戴密封性好的防护眼镜和N95口罩,回家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;室内保持湿度40%-50%,每周用60℃热水清洗床品灭杀尘螨;饮食上增加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,减少组胺含量高的腌制食品。其中,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花粉浓度最高,过敏体质者应错峰出行。
四、科学用药避开误区,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
出现过敏症状切忌滥用感冒药或激素类鼻喷剂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(如氯雷他定)应遵医嘱连续服用,而非“按需用药”;鼻用激素需持续使用2周以上才能见效。对于反复发作的重症患者,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(脱敏治疗)可将过敏反应控制率提升至80%。
“过敏是免疫系统发出的错误警报,需要系统化管理和耐心调整。”青岛新万增养老院专家建议,持续咳嗽、喘息超过一个月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测,排除过敏性哮喘风险。通过精准识别、科学防控和规范治疗,让这个春天不再“一把鼻涕一把泪”。